【奋力推进“双一流”】实验室里尽显匠心与担当 ——走进于盛旺和他的科研团队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丁文婷 学生记者/张晓影 孙越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却扎根于自己的工作岗位默默奉献;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却用满腔热情浇灌着自己深爱的科研事业;他们没有孤芳自赏的清高,却脚踏实地,扛起了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多年来,于盛旺博士和他的科研团队研发的煤层气合成金刚石合成装置及工艺,为山西煤炭产业转型铺出一条新的道路,他们用行动谱写出了一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歌。
淡泊名利 心系家国未来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情怀从来就是炎黄子孙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也是知识分子的至诚情怀。2012年,于盛旺从北京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众多知名企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一家企业开出400万元科研经费以及优厚的个人待遇。然而,他最终选择了太原理工大学,只为“曾经在太原读书”,只为“理工大包容和谐的学术氛围”,只为“能安心地做自己挚爱的科研事业。”拿着八万块钱的科研启动经费,利用表面工程研究所一间废弃的锅炉房,创建了超硬材料实验室,他用6年时间打破了国外产品和技术垄断,完成了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人工合成金刚石从制备装置到工艺的研发。
2014年,于盛旺研发并设计制造出一套能够长时间连续生产的第一代高功率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生产装置。与国际上同类装置相比较,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容纳功率高等诸多优点,装置制造成本低,仅为同类进口装置的几分之一,而生产同类别金刚石的效率却提高了2~4倍。为感谢学校的知遇之恩,该装置以太原理工大学英文缩写“TYUT”命名,该装置及相关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谈及当时引进自己来校工作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唐宾教授,以及其他几位表面所老教师对自己的关怀,于盛旺感怀颇深,“唐老师以及贺志勇、刘小萍教授对我们来说就如长辈和亲人,他们经常把自己的科研经费拿出来,帮助我们起步搞科研,却从来没给我们提任何要求。他们为我做的每件事,说的每句话都是发自内心的,当然这也更加激发我要做好自己的事。”于盛旺说,“没有唐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唐老师的做事风格也影响着我们整个团队。”
领导爱才惜才,换得敬业报国。今年年初,省长楼阳生来校调研,对于盛旺主持研发的创新技术赞赏尤嘉,环顾团队当时相对简陋的工作环境,当即决定从省长特别经费中拿出600万元支持团队进一步完善研发条件,并要求尽快实现技术本地转化,为山西煤炭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升级转型的路子。为了能顺利使“煤层气高效合成金刚石项目”本地产业化,校党委书记吴玉程主动联系对接山西本土相关能源企业,并多次带队赴企业考察,最终确定“煤层气高效合成金刚石项目”与山西省阳煤集团实施校企合作,加速推进技术的产业化实施,据初步了解,此项目有可能是山西高校最大的一个校企合作项目。校长黄庆学院士从学校“双一流”学科群建设考虑,从学科建设经费中特批600万元给实验室做新一代装置的研发专项经费。前不久,省级重大专项现场考察遇上了太原多年难遇的极寒天气,凛冽的寒风中,吴玉程书记和树学峰副校长全程陪同考察,和团队成员面对面交流了经过他们深思熟虑的一些构想。他们指出,“煤层气高效合成金刚石项目”不仅仅是一个具体技术研发项目,扶持并进一步推进它更折射出学校在“双一流”建设发展中的一种思路、姿态和探索,那就是,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以及服务地方经济转型,为地方“双一流”学校发展摸索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学校为了使团队及其带头人安心做事,破格晋升于盛旺为教授。学校开此先河之举,是对于盛旺这样一个难得的研发型人才的高度肯定,更是为学校的今后人才成才设定新的标准,鼓励做大事做实事的学科团队发展壮大。
心怀感恩,知恩图报。省委省政府的关注、学校的关怀、同事们的支持,一切的一切于老师和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时刻记在心上。手持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面对外面高校和企业多次抛来极具诱惑的橄榄枝,于盛旺及其团队骨干们始终不为所动,坚定理工大这个包容和谐的学术环境能助他们成就一番人生理想和事业,“希望能做到未来金刚石看中国,中国金刚石看理工大。”
专注科研 精益求精重创新
走进煤层气高效合成金刚石实验室,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郑可博士给我们介绍了金刚石的种类,及每种金刚石的来源和用途。看着眼前的一粒粒金刚石,当得知眼前运转的机器大都是团队成员自己研发组装时,我们外行记者都唏嘘不已。于老师告诉我们,实验室成立初期,没钱买设备,他和学生们就自己模拟计算,定制零部件,一直到亲自动手组装,不仅做出了几代设备也掌握了核心参数及工艺,现在实验室里80%的设备都是他们自主研发制作的。
在气相法合成金刚石研究的前几年,所使用的原料气体并不是煤层气,在取得研发的成功后,于盛旺开始考虑如何将自己的研发成果应用于山西的产业转型发展,山西煤层气资源丰富,现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90%以上,但煤层气的应用往往是简单的发电或者燃烧,于盛旺开始转向尝试综合利用煤层气来合成金刚石,这也是该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
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和研究,于老师和他的团队获得了成功,使煤层气成为金刚石生产的电力燃料气和反应原料气,反应后的低碳尾气再次成为电力燃料助燃气,实现了煤层气的闭环应用,正如媒体报道的煤层气变成了按克拉卖的金刚石。2015年底,在国内率先制备出电子级金刚石膜产品并实现其在特殊领域的自主应用,彻底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和产品禁运,使太原理工大学成为国内唯一、国际第二家能够生产该类产品的单位。目前,煤层气高效合成金刚石项目已成为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项目,也是我校“双一流”服需学科群的11个重点支撑方向之一。
潜心耕耘 桃李满园吐芳华
于老师深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始终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教学和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双引擎,在教书育人这件事情上,于老师始终保持着极大的热忱和充沛的精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学中,于老师注重因材施教,对大一新生,更多的是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与“育”并重,不仅教他们书本知识,还指导他们如何度过大学时光。对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多的是加强学用结合,通过让学生在实验室亲自体验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的乐趣,通过参加科技竞赛激发学习兴趣。于老师曾带领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展项目获山西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银奖。
待生如友,爱生如子。谈起自己的学生,于老师如数家珍,他兴奋地说“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很抢手,基本上都去了上市公司,发展很好。”于老师经常执笔帮学生修改简历,写推荐信。教师节学校奖励优秀教师10000元钱,于老师没有留给家人一分一毫,却把所有的钱分成三个档次,都发给了团队里的研究生,从研一至研三,没有落下一个人。
唐宾教授亲切地称于盛旺为“小于”,他说,小于是一个非常勤奋自律的人,他深爱自己的事业,且异常执着,也不计较一时的个人利益得失,对同事、对学生都心存感恩和呵护。
团队成员 精诚协作同创梦
煤层气高效合成金刚石团队成立于2012年,从最初的两三个人逐渐壮大到如今的几十人,申报国家专利近30余项。
言谈中,我们发现团队成员都很外向乐观,置身于这个实验室中,并没有感到想象中的压抑,反而觉得很轻松。他们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实践为人生的乐趣,将煤层气经过自己的手变成金刚石,乐在其中。
在这个团队里,面对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科研项目,成员间都能心有灵犀,各司其职,协同配合,顺利完成;在这个团队,一周七天,天天有人在岗,每早按时开门,晚上九十点钟实验室照样灯火不息;这个团队,没有任何门槛,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只要喜欢就可以来,随时敞开大门欢迎……
在这样自由开放的环境里,同学们都很自觉,会自己排值日表,懂分享、有担当。在于老师的影响下,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很节俭、朴素,有时甚至是“抠门”。 环顾整个实验室,实验设备的监控器,是大家动手安装的,有些桌椅板凳是捡来的,大家一起修修补补还能坐,书柜是二手的,大家抬回来敲敲打打接着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朴素朴实的精神境界和一颗颗安心做大事的心。按他们所说,其乐融融的氛围才会有助于做研究,也会使得自己晚上能睡个好觉,也正是靠着这种做实事的执念,靠着自觉和谐的氛围,才能朝夕相处而无名利羁绊。
“我这辈子就想做点事,能为国家、为学校、为自己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看到装备、产品、成果一点点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学生不断地成长,我觉得这就够了。”于盛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正是在于老师的带领下,这样一支互助合作的团队,彼此间信任,师生共进退,才能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将一项技术做到极致,将一个项目带到顶峰。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们并未骄傲和满足,他们的生活线条仍然简简单单,继续无怨无悔地向着全面提升我国金刚石合成技术水平奋力前进!